业内新闻

PIR透镜进化史:从安防到AI时代的“感知核心”

从“感知”出发的智能革命

PIR透镜进化史:从安防到AI时代的“感知核心”


前言:从“感知”出发的智能革命

当我们谈论AI、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时,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芯片与算法。然而,决定一台设备“看见什么”“感知多少”的,不是代码,而是光学系统的前端。而在红外感知领域,那块看似不起眼、却至关重要的塑料结构——菲涅尔透镜(Fresnel Lens),早已在背后推动了整整一代安防系统、自动控制设备和智能空间的演化。


今天,我们以PIR(被动红外)传感专用菲涅尔透镜为主角,回溯其技术路线,探讨它在新时代中如何完成从“聚焦红外”到“精准识别”的跃迁。




一、PIR传感器的诞生与菲涅尔镜头的第一次任务

PIR(Passive Infrared)传感器原理依赖于热释电材料对人体释放的红外波段(8–14μm)进行响应。然而,这种材料本身只有极窄的感应区域和极弱的电信号。因此,菲涅尔透镜的加入就变得至关重要:

  • 它通过一系列微小的同心棱镜结构,将宽范围内的红外信号聚焦到热释电探测器上;

  • 它同时构建出多个“感应窗口”,让传感器“看到”多个角度内的目标运动;

  • 它价格低、易量产,极适合嵌入式、微功耗设备。


在上世纪90年代,安防报警器、自动照明、走廊控制系统中,PIR镜头成为不可替代的标准配件。




二、从“看见”到“识别”:PIR的觉醒时刻

随着嵌入式处理能力提升、AI边缘计算的普及,人们对PIR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

不仅仅是“有人走过”,而是**“谁在移动?朝哪个方向?距离多远?”

这催生了诸如单PIR方向与距离识别算法(参考Hirenkumar Gami, 2018)与模拟信号回归建模方法,推动PIR迈向智能化。镜头也因此必须进化:

  • 角度控制更精准:避免热源噪声干扰,提高空间分辨率;

  • 支持多焦点聚集设计:适应机器学习信号输入的需要;

  • 与信号算法协同设计:镜头模式直接影响神经网络识别准确率。




三、非同轴结构的崛起:让每一个角落都能“平等感知”

传统菲涅尔镜头的设计采用同轴聚焦结构:即所有红外能量都集中于焦点中心。这导致中心区域感应强烈、边缘区域信号减弱——形成检测盲区与不均匀照度问题。


近年,新的设计理念诞生:
非同轴结构(Non-coaxial Fresnel),如Vo Quang Sang团队在2024年的设计中,镜头采用旋转棱镜数组,通过非对称光线汇聚,使得红外能量在整个探测面上更加均匀ssrn-5093890

光线模拟结果显示:

  • 检测灵敏度在±30°内保持均匀;

  • 小视角+短焦距+高增益场景中优势尤为突出。



 

四、奥柏尔观察:镜头不再是通用件,而是“策略化设计”结果

在Aubor,我们将PIR镜头的设计不再视为标准件选择,而是战略过程:

我们相信,每一颗镜头背后,都是一组目标函数的最优解。

  • 材料选择优先匹配红外波段穿透率(聚合物红外透过率大于85%);

  • 几何结构通过Zemax模拟,确保视场均匀度达标;

  • 每一个齿深、倾角都为特定波段与焦距优化;

  • 同时根据客户的感知算法特征,调整光斑形状与响应范围。

我们从不盲目使用通用透镜,而是以最终检测结果为目标倒推设计





关于奥柏尔光学

Aubor Optical 是一家专注于聚合物光学元件研发与制造的企业,擅长小批量定制、快速迭代与高精度模拟设计。我们拥有:

  • 注塑+单点钻石车削工艺,打造自由曲面与微结构;

  • Zemax+实际透过率测试平台,让模拟与实测严丝合缝;

  • 自有模具车间与镀膜产线,满足IR/ToF/LiDAR等多波段镀膜需求;

  • 服务客户遍及德国、以色列、北美,已交付超50+PIR方案。

在奥柏尔,我们认为**“感知能力”将是未来每一台设备的标配**,而这背后,是一颗又一颗优秀透镜在默默支持。



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请联系我们?